苏轼轶事典故|古代诗人雕像定制
(2023-09-02 17:18:20)
标签:
大型雕塑
教育
景观雕塑
文化
应考趣闻
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,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。欧阳修亦十分赞赏,欲拔擢为第一,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列为第二。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。到了礼部复试时,苏轼再以《春秋对义》取为第一。
关于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中的内容:“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”,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,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。苏轼回答在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中。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,苏轼答:“曹操灭袁绍,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。孔融云:‘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’。操惊,问出于何典,融答:‘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’。”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。
苏东坡雕像,大理石雕塑,景观雕像
园林雕塑,城市雕像,户外大型雕塑
建筑苏堤
“东坡处处筑苏堤”,苏轼一生筑过多条长堤。北宋熙宁十年(1077年)秋,徐州大水围城。苏轼通知大家“备畚锸,蓄土石,积刍茭”,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、高筑城墙。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,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。《宋史·苏轼传》记载:苏轼“率其徒持畚锸以出,筑东南长堤,首起戏马台,尾属于城”,明嘉靖《徐州志·山川·苏堤》:“宋苏轼守徐时,河决为患,因筑以障城,自城属于台,长二里许,民赖以全,活着众,今尚存。”徐人至今思焉。
[56]
北宋元祐四年(1089),苏轼任杭州知州,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,淤塞过半,“崶台平湖久芜漫,人经丰岁尚凋疏”,湖水逐渐干涸,湖中长满野草,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。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,动用民工二十余万,开除葑田,恢复旧观,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(今三潭映月)作为标志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,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,堤有六桥相接,以便行人,后人名之曰“苏公堤”,简称“苏堤”。
元祐六年(1091)苏轼被贬颍州(今安徽阜阳)时,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,并筑堤。
绍圣元年(1094年),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、惠州(今广东惠城区)安置。年近六旬的苏轼,日夜奔驰,千里迢迢赴贬所,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。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,捐助疏浚西湖,并修了一条长堤。为此,“父老喜云集,箪壶无空携,三日饮不散,杀尽村西鸡”,人们欢庆不已。
公园雕塑摆件,人物塑像,创意雕塑
大型雕像,文化艺术雕塑,户外广场摆件
铸铜艺术定制,展览雕像,名人雕塑
南北不二
晚唐五代以来,文人对《坛经》的阅读和接受更为普遍与深入。据《坛经》记载,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,弘忍大师说:“汝是岭南人,又是獦獠,若为堪作佛?”惠能答道:“人虽有南北,佛性本无南北,獦獠身与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别?”苏轼接受了这种“南北不二”的观念,并在《闻潮阳吴子野出家》一诗中表达了“当为狮子吼,佛法无南北”的思想。在此诗之前,他在《送小本禅师赴法云》中也曾有“是身如浮云,安得限南北”的说法。
在“南北不二”观念的影响下,苏轼逐渐将南北融为一体,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表露,如“人间底处有南北,纷纷鸿雁何曾冥”“片云会得无心否,南北东西只一天”。既然“南北”本无分别,那么随心适意的生活状态便成了苏轼的人生追求,所谓“我行无南北,适意乃所祈”。《定风波·常羡人间琢玉郎》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这种思想:“试问岭南应不好?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”心安之所,便是故乡。南北融合的思想观念以及“随缘自娱”的生活心态,对苏轼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。
心态的平和缘自对《坛经》南北观念的接受和对佛禅义理的深入理解,也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,让苏轼与南宗禅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谪居岭南时期,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南宗禅的向往:“不向南华结香火,此生何处是真依”,“南行万里亦何事,一酌曹溪知水味”。
情景雕塑,文化人物石雕,庭院摆件
玻璃钢雕塑,校园摆件,文化教育雕像
艺术品定制摆件,铸铜艺术定制,工艺品定做
宽容大度
苏轼在杭州上任之初,都商税务捕到一个逃税的人,是南剑州(今福建南平)乡贡进士吴味道。他冒用苏轼的名衔密封两大卷轴要送到京师苏辙的府第。苏轼问他卷轴里装什么东西。吴味道惶恐地说:“我今年秋天荣幸地得到推荐成为乡贡进士,同乡凑集了十万钱做为赠别的礼物送我。我买了四百丈建阳薄丝,但想到沿路所有的税务官署都要抽税,到京城时怕剩下不到一半数,所以私下设想:‘当今天下最有名望、且爱提携奖掖读书人的,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(苏辙)而已。纵然事情败露,也一定能得到宽恕。’于是假借先生的名衔把丝封了起来。来到此地,却不知道先生已经先来到这里任职。真是倒霉,我也无话可说了。”
苏东坡看了好一会,笑着让管文书的家仆把旧封条除去,换题上新的名衔,附上“送至东京(今河南开封)竹竿巷”字样的笺条,又亲手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,说:“前辈这回即使拿到上天去也无妨了。”
第二年,吴味道考中进士,特地前来答谢。
苏轼雕像,雕塑定制厂家,户外大型雕像
玻璃钢铸铜雕塑,人物塑像,文化创意雕塑
程苏结怨
宋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司马光去世,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,赶不及奠祭,仪式一完成,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,程颐却拦住大家,说孔子“是日哭则不歌”,参加明堂典礼之后,不该又吊丧家。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,反驳说,“哭则不歌”不代表“歌则不哭”。苏轼嘲笑程颐说:“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。”这是苏轼、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。
有一次国家忌日,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,程颐要求食素,苏轼责问说:“正叔(程颐表字),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?为什么要吃素食?”程颐说:“礼法:守丧不可饮酒吃肉;忌日,是丧事的延续。”苏轼唱反调:“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!”(用史记典故,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,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,要求大家支持他。)范淳夫等人吃素食,而秦观、黄庭坚等则吃肉。
分享:
喜欢
0
赠金笔
阅读┊
收藏
┊
喜欢▼
┊打印┊举报/Report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
前一篇:特种警察部队|景观园林雕塑伟人名人雕像定制
后一篇:颜延之介绍|古代名人伟人雕塑定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