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争鸣至今,2000多年过去了,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时代圣人先贤们的思想边界,探寻思维方式的源头,听古圣先贤为你指点迷津,带你穿越回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。
【知言】知言:你的审美体现在说过的每一句话
这一集要讲的关键词是“知言”,知道的知,言语的言。什么是知言呢?简单地说,就是一种辨别言辞是非得失的能力。对于“知言”这种能力的重要性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:“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也就是说,不能分辨一个人的言辞,就没有办法来了解一个人。虽说孔子也认为,要了解一个人,需要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,就是不仅看一个人说什么,还是看一个人的实际行动。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在现实生活中,通过语言文字,来了解一个人,是我们认识他人最直接、最简便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。可是,我们如何来分辨一个人的言辞,孔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和方法。倒是孟子,对“知言”做过非常明确的解释,他说:“诐辞知其所蔽,淫辞知其所陷,邪辞知其所离,遁辞知其所穷。” 这四个角度,是我们分析各种言辞的思维入口,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一、诐辞
首先我们来看诐辞。所谓诐辞,就是那种偏颇的语言。对于这种语言,我们要“知其所蔽”,也就是知道它哪些地方是片面的,哪些地方是被蒙蔽的。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,有些诐辞,也就是偏颇的言辞,往往并不是说话者的主观故意,而是说话者在思维中存在误区或盲点,自己又意识不到。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错误,说明白正确的道理。
举例来说,孟子在滕国,曾经与农家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陈相辩论。陈相本来也是儒生,但自从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来到滕国后,陈相便追随许行,并代表农家与孟子对话。
陈相对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:“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,不过,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。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,一道亲自做饭。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粮仓,有存放财物的仓库,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,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?”
这是农家学派根据君民并耕并食的理念引申出来的结论,既然国君和老百姓一起耕种一起吃饭,那滕国国君还保留仓库和钱库做什么呢?这种思想,显然是没有看到社会分工的意义和价值,属于思想偏颇导致的认识误区。如果推行这种理念,显然是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。为了驳倒这个思想,孟子步步为营、循循善诱。他问陈相说:“你们农家的许行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?”
陈相回答说:“对。” 自耕自食正是农家学派标举的法则,所以陈相很有把握地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。
孟子接着问,那么许先生是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戴帽吗?是自己制作锅碗瓢盆,自己打造各种农具吗?
这当然是不现实的。陈相只好回答:“不是,衣服帽子、锅碗瓢盆、各种农具,都是许行用自己耕种的粮食换来的。毕竟,各种工匠的事情不是可以同时一边耕种一边干得了的。”
孟子接着说:“那么治理国家就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得了的吗?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,农家的君民并耕理想并不合理。孟子解释说:“官吏有官吏的事,百姓有百姓的事。况且,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。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,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。”
农家提倡君民并耕,强调了农民和农业的重要性,但也有很多消极保守的成分。孟子对农家学说不以为然,他首先指出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,然后用推理法驳倒了陈相。
展开全文
二、淫辞
我们再来看淫辞。所谓淫辞,就是种夸张渲染而又不合实际的言辞。对于淫辞,我们要“知其所陷”,也就是知道它哪里说得过分,在哪里陷入了错误。这类夸夸其谈,很有欺骗性,是骗子们常用的手法之一。面对这种淫辞,就需要我们保持理智的头脑,和冷静的判断,不要做出冲动的决定,或者说,不要被忽悠了。
我们也举例来看。梁惠王有一次慷慨激昂地跟孟子说:“我们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,这是先生您知道的。可是到了我这时候,东边被齐国打败,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;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;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。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,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,我要怎样做才行呢?”梁惠王这样讲,就是要引发孟子的义愤与同情,规避掉对战争本身合理性的讨论,直接向孟子询问战争的策略。
孟子却并没有被梁惠王牵着鼻子走,而是敏锐地意识到梁惠王想要扩大领土的野心,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,魏国是失败,从本质上看,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,而是内政上的失败。因为梁惠王没有好好地实行仁政,没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。如果梁惠王推行仁政,自然就可以是天下归服,无敌于天下。而秦国、楚国如果一直不推行仁政,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最后一定会失败的。
这种夸大渲染的淫辞,其实很有蛊惑力,需要我们擦亮眼睛,好好分辨。
三、邪辞
接下来我们再来看“邪辞”,也就是怪僻的言辞。这些怪僻的言辞往往也是偏颇的,但是和诐辞不同,诐辞通常没有主观故意,而邪辞往往是一些主观故意的偏激之辞,接近于我们现在常说的“歪理邪说”。这些歪理邪说在经过刻意的设计之后,对社会的危害很大。对于“邪辞”,我们要“知其所离”,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它哪里背离了正道。
比如,在孟子看来,杨朱和墨翟的学说,就是邪辞。但当时的情况是,这两家的学说已经淹没的儒家的声势,拥有很多追随者。对此,孟子说:“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;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杨朱不会损自己一根毫毛以利天下,那君主的利益谁来维护呢?墨翟主张兼爱百姓,那么自己的父亲与路人的区别又何在呢?
现在互联网上也有各种夺人眼球的热文,往往都是淫辞和邪辞的结合体,例如“再不怎么怎么就老了”,或“十次课就掌握某某技能”等等,年轻人很容易被煽动和洗脑。
四、遁辞
最后我们来说遁辞,也就是闪烁其词,避重就轻、见硬就躲、知难而即绕的隐遁之辞。对于“遁辞”,我们要知道它理穷在哪里。孟子游说梁惠王,问到一个国君如果治理不好国家,应该怎么办时,梁惠王就顾左右而言他。这时说的话就是“遁辞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“遁辞”出现的频率也很高。比方说,“不懂法”往往成为贪官的遁辞,“领导不重视”往往就是自己不努力工作的遁辞。
总之啊,孟子说讲的知言,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学会分辨偏颇的话、夸张的话、邪僻的话、逃遁的话。我们为什么能够“知言”,能够分辨出这些言辞呢?主要还是因为言“生于其心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言辞是我们心声的表达。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言辞,好的表达呢?孟子提出了两点要求。一个要求是“言无时不祥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,也就是言辞要真实,不要言不由衷;另一个要求是“充实之谓美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,也就是言辞要充实,要丰富。这样,我们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孟子说话的奥秘。
“知言”我们就讲到这里,下一节请关注关键词“养气”。
中国文化,几千年沉淀,时间越久远,内涵越清晰,越能滋养生命和心灵。诸子百家思想建构起来的,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人生的体系
【作者寄语】
传弘文化/出众左岸编辑整理,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电话:13739223008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